前沿拓展:
文 | 周咬脐 孙亮侪
古人推崇束发,民间尚存挽髻之俗。稚童夙称“髫年”,正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云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是也。在发型如潮之年代,流行千载的发髻则少见了。
清末民初,嘉兴城里开设剃头店铺亦逐年增多。民国二十年(1931),理发行业已初具规模。北大街最繁华“新三洲”相距百米,超越“老三店”居禾城榜首。
嘉兴设理发店多为镇江人,于秀州学堂对面天星湖河埠西畔,始建本邑镇江公所。 抗战前后,县城北大街(今建国路)设立王芝珊亚洲、谢立琦涌洲与丁明生合伙之九洲等三家理发店成新宠,俗称“新三洲”。时行中西发式争奇斗艳,禾城女士男宾趋之若鹜。
(一)镇江一绝
嘉兴城厢最早开设的老字号理发店,有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王学仁王凤记店,设南门外丝行街2号,江振善振兴店,设北门外中街63号。次年吉金观之胜利店,设东门外南堰街92号。剃头店大都设在进城要道旁,均与米业茧丝业之水陆集散码头有关,其客源不受城门或水门关闭之限制,是一条各行各业非常实用的选择店址经验。
在设店之镇江人中,唯谢、王、丁三氏并雄,尤为罕见。如谢明志1941年设畅乐店于高升弄4号;谢百年1942年设南洲店于南堰街58号;谢云礼1945年托盘合伙经营九洲店,后复归丁氏;同年谢玉堂设春江店于东集街;谢武科1946年设源记于南堰街100号;谢有禄1949年设新雅店于初觉路128号;谢东生次年设东升店于维新街(旧洋关街),越二年又开张一新店于光明街36号等。
1919年王严氏设王荣记店于太平桥落北街2号;1936年王学财设民民店于童军路8号;1940年王朱氏设新新店于宣公路43号;1941年王春根设大兴店于东门城基路16号;1945年王广金设王金记店于仲权路(张家弄);1948年王增友设杏林店于建国路42号;1950年王金贵设王记店于仲权路6号等。
丁鸿林1945年设“协兴鸿”于东栅中市;丁志源1950年设“华美”于中基路221号;丁明生同年再设时美理发店重操旧业;丁长春1951年设嘉中店于童军路省立中学。或同宗兄弟结伴开店,或堂房叔伯试试财气,或子承父业以永绵绵。
剃头是扬州人的拿手好戏,俗称江北人的行当。扬州人靠“三把刀”技艺,即剃头刀、切面刀、扦脚刀闯天下。镇江、丹阳籍师傅则以“剪发、修面、吹风”,样样在行。
禾城剃头师傅中,十之八九为镇江人,理发行业离不开他们,吾辈不得不肃然起敬。剃头师傅道行深、修面刮胡须后,还用剃刀头在眼窝外那么轻轻一刮,痒奇奇地惬意,浑身舒坦。最后一道敲背工序,双手敲脱骱“空心拳”,从头颈双肩至背梁脊快慢有节奏敲得个全身痛快。剃完头便拿一面圆镜前后照一照,指出尚待改进之处,修理到满意为止。临别有礼貌地鞠躬,再道一声“欢迎光顾,下次再见”,顾客心里热乎乎的。
(二)三洲称雄
民国时,北大街172号亚洲店,1935年设于张家弄口;214号涌洲店,1923年设于塔弄口;368号九洲店,1945年开设,毗邻正春和绸布庄。涌洲、亚洲两家日营业额在两千法币上落,旗鼓相当;九洲则减半,稍逊一筹。全县理发摊店有百余人从事该行当,落户后成家立业。但在行业公会中,没能如徽厨那样颇具气势,执掌禾城菜馆业之牛耳。
1955年公私合营,“三洲”变化较大。谢氏涌洲店业主因年前亡故,遗孀谢史氏老板娘将店租赁给肖金林,肖妻月支伙食九元六角,肖本人不支薪,仍旧独资经营初觉路114号,于抗战胜利时开设福利林记理发店。他不闻不问,经营消极,当年营业额一直跌至3710元,仅居第三。店主谢史氏无奈将自备的一台发电机出租,以补贴店堂及家用开销。
王记亚洲店,业主支30元,其妻女各支15元,本店地段适中,缘由理发师傅技术好,服务态度和善,资方2人,员工8人,年营业额8452元,从而跃居榜首。
九洲公司资方6人,员工4人,店东分配按拆账制支薪,经营不温不火,历年尚无升降。年营业额7535元,稳居同业老二。
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苏杭卷发,女子发式最为花俏,便有长波浪、短波浪之分。当时,“三洲”理发店时尚又新潮,引来权贵、老板、小开、阔小姐轧台型,生意可称不错。
全套理发之外,附带刮眼、挖耳、绞面、提筋、敲背、挑痧、推拿、通泪道等义务项目,从不收取分文服务费。所以,怀旧的老人非常惦念这种笃悠悠、慢节奏的休闲美容方式。有关男女发式而言,其时西风劲吹,禾人皆以上海滩摩登女郎、奶油小生招摇过市为荣。大都会十里洋场,女子发式大多模仿欧罗巴式,以剪去发髻谓时髦。剪发后用缎带束发或夹戴各款发箍;时髦者心仪青丝染成红、黄、棕褐褚色以炫目,被捧为掼派头之“潮儿”。
镇江剃头师傅大多为“三考”出身,从小经受严格训练,拜师习艺真来不得半点马虎。这三家店堂,内部装璜十分考究,一色白瓷砖铺墙,浅绿或浅黄色台板与镜框,一排落地白瓷汁头瓷盆,克铬米双嘴水龙头,冷热分设;二长排对开镜面,光怪陆离,洋派十足。
(三)“九九归宗”
涌洲理发店创于民国二十三年(1934),该店原设于塔弄口一间头弄堂房。嘉兴解放后,涌洲理发店迁至张家弄,经过26年发展,与“亚洲”强强联合,再迁五芳斋对门,拓为四开间临街房,营业面积210平方米,定名“新涌洲美发厅”,始成业界老大。
店堂设新式转椅,首次用电吹风,电烫、染发;推出长波浪、短波浪、飞机头等新款发型。除理发外,并附带刮眼、挖耳、推拿、敲背、提筋等服务项目,深受顾客欢迎。
坊间有一句口头禅叫做“剃头要剃新涌洲”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嘉兴人解放后的绚丽多彩之生活面貌。
新涌洲配置双开门,两侧为落地玻璃橱窗。该店分设二楼女子部、街面男子部、美容化妆部与化妆品零售门市部等。新式男女座椅26把,每台配套电烫、电轧剪。理发用的水银镜都是英国舶来品。技艺高超,服务热忱,市民喜欢到新涌洲理发,男士头上光鲜有派头,姑娘烫发犹如“花蝴蝶”。男红女绿排队剃头,成为街头一景,吸引路人驻足观瞻。
电推轧剪分粗牙细牙两把交替使用,虽耗工费时需功夫到家。热毛巾擦七八十来遍,剃个头至少个把钟头。顾客若稍事打盹小憩,师傅的手脚放得更软更轻,丝毫不打断幽梦。一觉醒来,师傅的剃刀还在脸颊上来回削刮,吾辈有体验。
顾客剃头有时会认准一位师傅,直至弥留之际,还惦记着催促家人请师傅上门剃头。一天有时剃三四次,老话说剃一次头,就等于多活一个月,这多迷信啊。
在城里最高档的“三洲”理发店都集中在北大街,是美容美发好去处。店堂宽敞整洁,窗明几净,圆顶玻璃灯罩60支光电灯,照得雪雪白、铮铮亮,门外珠帘转灯日夜走马放光。
过去天热给一把蒲扇已是一种享受,有点规模之店堂,天天雇人不停地拉动单联或双联布扇隔空送风;夏季炎热,新涌洲美发厅还自备发电机发电,改由电吊扇、电风扇为顾客送清凉。傍晚夜市,华灯初上,街路车来人往,流光溢彩,为充满活力的江南小城带来勃勃生机。
新涌洲拥有著名理发师臧雪飞,他与亚洲店王克昌等,代表业界最高水平。以时尚烫发技艺深得女宾追捧,培养出沈爱珍、祁根娣等特级理发师。经理窦根海经常组织技术练兵,聘请上海刘瑞卿名师示范辅导,传授技艺;引进美容设备,增设纹眉、蒸气按摩等服务项目。不断推出适应时代新潮流的女子发式和时髦化妆,赢得市民交口称赞。
--END